- Jun 14 Thu 2012 21:04
伍佰花朵
- Jun 14 Thu 2012 20:52
伍佰天心
- Jun 14 Thu 2012 20:48
翁倩玉伍佰楓葉
- Jun 14 Thu 2012 20:29
小林幸子...酒
- Jun 14 Thu 2012 20:13
香帥
- Jun 06 Wed 2012 19:18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愛蓮說」之析賞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愛蓮說」之析賞
.
拍自台南公園的睡蓮花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愛蓮說」之析賞 吳哲雄 撰
理學家周敦頤生平簡介
理學家周敦頤今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出生於宋真宗天喜元年(西元1017年)。中國思想史上,宋明理學以中華文化精神為主幹,又吸收了佛、道思想。周敦頤從24歲開始當官,都擔任地方官吏,幾乎是主簿、參軍、縣令(長)、州判官、通判、知州參軍…等,並不很顯達。29歲時,收大理寺臣程響的兩個兒子,程顥、程頤為學生,以所著「太極圖說」手授二程兄弟。
.
蓮花 左蓮蓬
56歲(1072年)時,辭官建書堂於廬山之麓,在此定居,堂前有一溪,命名如故鄉的濂溪,書堂名為濂溪書堂,後人稱他為濂溪先生,稱其思想為濂學。翌年宋神宗熙寧6年(西元1073年)病逝於此,享年僅57歲。周敦頤為程頤、程顥兄弟理學家之老師,對他的哲學思想之繼承和發展,名聲因而更加顯揚,被追認為「得聖賢不傳之學」的理學開山祖師。南宋時許多地方,為理學大師周敦頤建立祠堂。其所有著作中,以「愛蓮說」,用以寄寓他自己的情懷,寓意深遠,為大眾喜愛,一直傳頌至今已近千年。
蓮花 右蓮蓬及蓮藕
「愛蓮說」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 花之 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蓮花.
「愛蓮說」大意
生長在水裏陸上的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
東晉時的陶淵明愛菊花,自從唐代以來,一般人都非常喜愛牡丹花。
我特別喜愛蓮花從爛泥裏生長,能不受污染;在清流裏洗滌而不妖媚;中心通暢,外表挺直,沒有攀附的藤蔓,也沒有橫生的的岐枝;香味愈遠愈覺得清雅,潔淨地高高直立着,可以從遠處觀賞,而不可接近去玩弄它。
我說: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人家;蓮花則是 花中的 君子。
唉!愛菊花的人,陶淵明以後很少聽說;對蓮花的愛好,與我相同的不知道還有誰?愛牡丹花的人,應該是很多了。
..
拍自台南公園的蓮花.
「愛蓮說」之析賞
作者理學家周敦頤用譬喻法,藉由蓮花來比 喻 君子,再以菊花比做隱士,又以牡丹花,比做貪慕名利的一般俗人的三種人格。自然地顯現出君子的可貴及可愛。
周敦頤大師藉蓮花的特性,來比 喻 君子的美德。所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就是不受污染,不同流合污,不向人諂媚逢迎討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 喻 君子正直守剛,心胸坦蕩;不結交朋黨,更不會攀緣富貴。
.
...
拍自台南公園的睡蓮花
拍自台南公園的睡蓮花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描述君子的高潔人格如香味遠播,對世俗能陶冶淨化,
且亭亭玉立做為榜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表示君子要有卓然自立,不受人利用或侮辱的高尚風骨。文末感慨的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示一般只知愛慕虛榮,貪求富貴而無操守無品格的人,比比皆是。像作者理學家周敦頤,這麼優秀人才,只好擔任地方官吏、縣令、州判官,無法進入朝庭為官了。
..
拍自台南公園的睡蓮花
蓮花又稱荷花,而葉子漂浮在水面的叫睡蓮如上照片。蓮花開花後結果,其果實叫蓮蓬,裏面的種子叫蓮子,以前的人大都當藥材,捨不得吃。現在吃蓮子湯很普遍,惟先要把蓮子心那細細的胚芽抽出來。不知道格友有沒有發現吃蓮子湯時,蓮子心有一個細孔?因為蓮子心(胚芽)會苦已經抽出了。而蓮藕就是蓮蓬的幹,可以煮湯喝、炒菜吃。吾人找不到蓮花的毛病,蓮花即可愛又可敬了。
- Jun 06 Wed 2012 19:17
宋代理學家
宋代理學家
我國的儒、釋、道哲學在經過前此多個朝代的激盪、融會後,在宋朝終於迸出亮麗的火花,那就是理學。 中國思想是以儒學為主流,儒家可分先秦儒、漢唐儒、宋元明儒、清儒四期。漢唐儒、清儒都重經典,漢唐儒功在傳經、清儒功在釋經。宋元明儒則重聖賢勝於重經典;重義理更勝於重考據、訓詁。至於在融合釋、道的方面:道家所重在天地自然;而佛學所重在心性意識,然而禪 宗 沖淡了佛學的宗教精神,回到日常人生的方面。宋儒沿接禪宗像人生界更進一步回復到先秦儒身家國天下的實際問題,且吸納、融化佛學上對心性研析的一切意見與 成就。此外,宋代理學家善以宇宙論為人生哲學之根據,合天道與性理而探討議論,而宇宙論則多采道教先天無極之說。這些就是宋儒對中國思想史上重大的貢獻, 使得儒學有了一番新生命與新氣象。 理學一稱道學,又可以說是新儒學,因為儒家的思想,一向以現實社會的理論綱常為主,缺乏更高層次的哲學上的推理系統 ,難以滿足好學深思之士進一步的探求。 |
||
宋代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字茂叔,人稱濂溪先生。生於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父親去世後,母親帶他投靠舅父鄭向,當時正擔任龍圖閣學士的鄭向見他聰穎好學,便著意培養他讀書,想讓他成為有成就的大學者。刻苦好學的周敦頤終未辜負舅父的期望, 成為一代名哲。 周敦頤知識十分廣泛,他善於博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之言。他的哲學思想以儒學為主,兼治佛學與道家之說,對於以後儒學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之後的理學兩大宗師─程頤、程顥兄弟,便是他的得意門生。其主要的著作有太極圖說與易通書。 太極圖說全文如下: 無 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動陰靜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 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 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 其至矣。 周敦頤認為,太極是由無極而來的。無,是無邊無際、無形無像的意思;極,是指極限;太,象徵著至高無上,太極就是 至高無上的無極,他主宰著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太極非常抽象、非常虛幻,單憑人的肉體感官是捉摸不到的,因此人們也無法用某種具體的事物來形容他。太極創造 了世界。他動的時候產生陽氣,靜的時候產生陰氣。陰陽的聚變產生了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生出了四時,也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萬物 也因此而生。周敦頤把陰陽二氣汗水火木金土五行中最精微的部分叫做「精氣」,說他常常處於一種奇妙的凝合聚散狀態,這種狀態分為乾道和坤道,乾道生出男 人,坤道生出女人, 這就完成「人」的創造過程。 此外,他還認為,人是萬物中最靈最秀的部分,在人當中,又有聖人和凡人之分。聖人,則是人 中之傑,也就是最偉大的人。凡想要成為聖人,一方面要按儒家的道德標准,經常不斷地修身養性,另一方面要按道家的處世原則,最到無欲望、無所求,時常處於 清靜自然的境地,這才能達到超越凡塵的境界,成為人中之傑。 太極無極二與均見先秦。太極是最先義,無極是無始義。天地萬物何自始,第一因只是無因 可覓,故太極實即無極。西方思想論宇宙,必究其本質,故有唯心唯物之辨。中國古代,僅著眼宇宙整體之變化,就現象論現象,認為天地萬物只是一氣之動,無始 以來只是此動,而實無所謂最先之一動,故曰無極而太極。周敦頤此種見解乃本於易經,惟自佛學來中國,遂傳進本體現象分離之觀點。濂溪此篇之無極,即隱含有 宇宙最先本體之義,故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無極有一真,即是本體。由此演化出天地萬物與人類,這一種宇宙論,是先秦傳統;是道家陳說,但是經 過周敦頤重新提出,卻參進了佛學的影響。更加擴大了中國傳統的宇宙思想。 至於對人生方面的論點,周敦頤認為:定有一無極之真為天地現象背後之本體,故而要把無欲作來人生的本體,即人極。如此始能與天地合德;始能上達天德,使天地界與人生界貫通一致。這就是之後宋儒所謂「去人欲,存天理」的主要觀點。 至於通書,基本上與太極圖說沒有多大差異,惟通書多用中庸,強調的是一個「誠」字。他說:「誠者聖人之本,聖誠而已矣。」並且引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謂為誠之源也。 周敦頤生平最愛蓮花,他曾經寫了一篇「愛蓮說」,他 個人的行為也正如蓮花一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由於他的行為光明若磊落,黃庭堅 曾推崇他是「人格甚高,胸懷灑落,有如光風霽月。」, 這句話及「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都成為後代讚美人們品性高潔的名言。 周敦頤所著之太極圖說與通書都是中國學 術史上燦爛的一頁,理學家的學問比較玄,不易了解,但是他們 心口如一,追求道德 完美的精神,使後世景仰。 |
||
康節思想偏近道家,其實是更近莊周。康節精於象數之學,近似西漢陰陽家,但康節象數學之背後另有一套哲理根據,這點卻與西漢陰陽家不同,莊周是撇脫了人的 地位來看萬物,康節則是提高了人的地位來看萬物。莊周是消極的,康節是積極的。莊周要把人消融在天地萬物中,康節則把天地萬物消融在人當中。 康節 說:「人之所以靈於萬物者,衛其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聲色氣味者,萬物之體,耳目口鼻者,萬物之用也。體用 交而人體之道備,然則人亦物也,聖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百物之物,有千萬億兆物之物。生一物之物,當兆物之物者,起非人乎?是之人也者,物之至。聖 也者,人之至。人之至者,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世觀萬世。能以心代天意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能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 通照人事。能以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古今,表裡人物。」又說:「以我循物,則我亦物也。以物循我,則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天地亦萬物也,萬物亦 我也,我亦萬物也,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則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他也說:「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心為太極。先天 學,心法也。圖皆從中起,萬事生於心。心一而不分,可以應萬象。」他更說:「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也,出入有無生死知道也。」故康節所謂道不淪於虛 無是一種客觀的唯心論,而始終站在人本立場者。然已把心的範圍放寬,把人的地位提高,把客觀與主觀的界限劃除了。 |
||
張橫渠所著正蒙乃由精思凝鍊而成,極為晚明王船山所推重。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巨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 感爾。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又說:「太虛是氣之本體。此有二義,一則氣是變化的,需則無變化。種種變化,還是此太虛之體。二則氣是部份 的,虛則是全體,全體是唯一的,變者是氣是形。」 橫渠另有力作西銘: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率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殘疾,孤獨鰥寡,皆無兄弟之顛連 而無告者也。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惟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媿屋漏 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穎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 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宓也。」 人生從宇宙來,譬諸家庭,宇宙是父母,人生是子女,橫渠把先秦儒的孝弟之道推擴道全宇宙,把人生論貫澈道宇宙論,這是西銘宗旨。宋儒最喜言萬物一 體,太極圖說從宇宙萬物創造生成之歷史過程言,其實只是說萬物同源。西銘則並無萬物一體之論證,只就此一體的見解上來推演人生職責。西銘從既有天地說起, 太極圖說就未有天地說起。」 |
- Jun 06 Wed 2012 19:15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 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 ,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韓愈(唐代),字退之世稱昌黎先生,768年生-824年卒,河北昌黎人。唐貞元八 年進士出身,官至國子監祭酒、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著作《昌黎先生集》、《外集》、《原道》《原毀》、《遺文》、《論佛骨表》、《師 說》、《獲麟解》、《祭十二郎文》。唐朝古文運動倡導人。曾因反對唐憲宗迎奉釋迦摩尼舍利,被貶為潮州刺史。
柳宗元(唐代),773年生-819年卒,山西解州人。唐貞元九年進士出身,官至禮 部員外郎。著作《詁訓柳先生文集》、《柳河東集》、《三戒》、《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臨江之麋》、《非國語》、《貞符》、《斷刑論》、《天說》、 《天對》、《時令論》、《永州八記》、《捕蛇者說》。唐朝古文運動倡導人。曾因支持王叔文改革而被牽連,貶為永州司馬,後改柳州刺史。
歐陽修(宋代),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1007年生-1072年卒,江西永豐 人。宋天聖八年進士出身,官至翰林學士、兵部尚書、太子少師。著作《歐陽文忠集》、《新五代史》、《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與高司諫 書》、《朋黨論》、《賣油翁》。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領導者。
蘇洵(宋代),字明允號老泉眉,1009年生-1066年卒,四川眉山人。科舉不中,官至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著作《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六國論》、《衡論》、《辨奸論》、《管仲論》、《權書》。蘇軾、蘇轍之父,合稱「三蘇」。
蘇軾(宋代),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1037年生-1101年卒,四川眉山人。 宋朝嘉祐二年進士出身。著作《東坡七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平王論》、《留侯論》、《石鐘山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後因烏臺詩案險 些遇害,此後歷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太守。「三蘇」之一。
蘇轍(宋代),字子由、同叔號欒城、潁濱遺老,1039年生-1112年卒,四川眉 山人。宋朝嘉祐二年進士出身,官至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御史中丞、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等。著作《詩傳》、《春秋傳》、《論語拾遺》、《孟子解》、《龍川 志略》、《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欒城應詔集》。「三蘇」之一。
王安石(宋代),字介甫號半山,1021年生-1086年卒,江西臨川人。宋朝慶曆二年進士出身,官至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等。著作《游褒禪山記》、《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變法的領導者。
曾鞏(宋代),字子固號南豐先生,1019年生-1083年卒,江西南豐人。宋朝嘉祐二年進士出身,官至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著作《上歐陽舍上書》、《墨池記》、《醒心亭記》、《上蔡學士書》。
- May 28 Mon 2012 19:23
大頭幼鳥出讓
大頭幼鳥2隻出讓
1隻200
台中大里國光路大里路口運動公園附近
- May 24 Thu 2012 21:25
女人愛買男人愛看
...
很精彩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