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的消化流程
各式各樣的豐盛食物被鸚鵡食入之後,便在鸚鵡體內展開消化的旅程。
首先是口腔,口腔之中有分泌唾液的腺體,能將食物做初步的分解,
接著會通過咽喉部而進入食道(食物的通道,並無特殊腺體),
接著就進入鸚鵡特有的一個部位--嗉囊(crop),這是食道特化的膨大部位,
具有很強的擴張性,可供鸚鵡暫時儲存食物,然後會繼續往胃前進,
而在進入胃之前還有一個特殊的構造—前胃(proventriculus),
接著才會進入胃部(ventriculus),此部又稱為砂囊,因為常常含有多量的砂或小石礫
另又可稱為肌胃,因其發達的特化肌肉之故,這些強力的肌肉組織促使胃能做有效的收縮,
並配合其中的砂礫,能將食物研磨成更小的單位,以利消化吸收作用的進行。
食物的吸收在腸道之中進行,此時會有肝臟以及胰臟所分泌的消化酵素加入,
待養分吸收之後,食物的殘渣最後會進入直腸,而由泄殖腔(cloaca)排出。
鸚鵡的特殊構造
鳥類的消化系統基本上與哺乳動物相似,也是一般所熟知的流程
但其中有幾個器官則是屬於鳥類所特有,如嗉囊、前胃、肌胃,以及泄殖腔
前胃以及胃一般鳥友大多能理解是消化的器官
負責研磨及攪拌食物。而鸚鵡的特化肌胃有肥厚的堅實肌肉
使收縮能力更強(其實就是一般所稱的〝胗〞)
配合食入的砂礫能提高研磨食物的效能。
嗉囊:嗉囊是食道的特化部位,只有薄薄的一層膜,提供暫時儲放食物之用
有很強的延伸能力,所以鸚鵡可以於短時間進食大量食物,再慢慢進入胃中消化
以維持生命所需。然此處卻也是常常發生疾病的地方,如外傷以及嗉囊炎
外傷常因於打鬥造成或是環境之中的尖銳物(鐵釘或鐵線)
會造成鸚鵡進食或飲水之後,前胸處的羽毛似乎就開始潮溼甚至漏水
漏飼料,而因為嗉囊只有薄薄一層,除了破損之外也很容易造成感染
嗉囊炎,只的是嗉囊發炎,造成的原因很多,會導致嗉囊壁變厚
延展性就變差,甚或導致嘔吐,除了病源因子之外
常見的原因是餵食不當而導致,餵食隔餐的食物
不清潔的食物、嗉囊尚有殘餘食物而持續餵食
泄殖腔:由其字面解釋就是排泄與生殖的共同腔室
而排泄部份又包括了來自腸道與來自泌尿系統的兩個部份
所以泄殖腔是生殖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共同開口
包含了多條管道匯集得地方,同時也是免疫系統的一部份
對雄鳥而言,包含有直腸,兩條來自腎臟的輸尿管
以及兩條來自睪丸的輸精管,共有五條管腔匯集於此
對雌鳥而言,共有直腸、兩條輸尿管以及一條輸卵管
雌鳥的右側卵巢已退化,故只剩左側卵巢與輸卵管
匯集。由於是共同開口,所以消化道、生殖道與泌尿道更有機會交互感染
如消化道中病菌有機會著生殖道或泌尿道而上行感染)
因此消化道的保健也就更為重要
印證所謂麻雀雖小,五臟具全呀
呼吸系統
鸚鵡的呼吸循環是從鼻孔開始,經過上顎縱裂而進入氣管
所以鸚鵡正常呼吸時並不會有開口的情況。鸚鵡沒有聲帶
但在支氣管處有氣管峽結(syrinx)的構造,就等同於人類的聲帶
這是鳥類發聲的主要器官。支氣管之後則接上結實、不可擴張的肺
另外,鳥類有其特有的氣囊構造,共有10個氣囊(即頸部、鎖間、前胸、後胸、腹部)
,但鎖間常合而為一,因此只剩9個氣囊,氣囊最大的作用是減輕飛行重量
並增加氣體交換,但也容易造成外界病原體之侵入
骨骼系統
鸚鵡骨骼之特徵是骨質輕,屬氣骨,因氣囊接上四肢長骨及肋骨、脊椎、坐骨
胸骨等,吸氣時可以充氣,幫助鸚鵡更適合飛行,但也因為並非是密實的骨質
因而容易發生骨折,受傷時也不適合以鋼釘固定
母鳥在交配季節來臨時,骨質會增加20%做為產蛋準備
蛋殼是經由母體中的鈣質沈積而成,所以在繁殖前如果不適時提供鈣質補充
易讓母鳥有軟骨症,甚至產下粗蛋殼或薄蛋殼的蛋
泌尿系統
鸚鵡沒有膀胱,由腎臟所來的排泄廢物是以半固體狀的尿酸鹽形式排出
也就是在排泄物當中所看到的白色部分
消化系統
鸚鵡消化系統之可以消化其體重約20%重量的食物
才能維持其40℃之高體溫以及活動力所需之能量,鸚鵡沒有牙齒
但因上顎強而有力,所以仍可撕裂或咬碎食物,牠的唾液少,但嗉囊的軟化作用可以取代
在解剖構造上,鳥類消化道可分嗉囊、肌胃和腺胃,以及腸管
另附屬的肝臟及膽囊也是重要器官
生殖系統
鳥類與哺乳類在生殖系統上最明顯的差別為:鳥類具有產蛋行為
既然是產蛋行為,那就會有無受精蛋的情形發生,也就是說
母鳥的產蛋與環境刺激有關,當接受到適當的刺激時,即使只有單一母鳥也會產蛋
只不過是未受精蛋。另外,公鳥的睪丸位在腹腔之中,公鳥沒有陰莖
精液之輸送是靠公母鳥交配時,泄殖腔的舒張與收縮來完成
母鳥沒有乳腺組織,卵巢與輸卵管為最重要器官,但右側卵巢與輸卵管均已退化成遺跡
只有左側卵巢及輸卵管發育並具有功能/另外還有很特別的一點
子代的性別是由卵子決定/也就是雌鳥決定/與哺乳動物的是由雄性的精子決定性別不同
此篇發表後~需做短暫休息~短時間內不再發表~但相關問題均會給予回覆~